close
狐狸,在古今中外的擬人寓言中,常化身為聰明狡猾的象徵。牠能讓烏鴉不自覺把乳酪送到牠嘴裡,使薑餅人跳進牠口中,也可以變身成人類,以其才智來欺騙世人。不過,伊索寓言沒放過這種狡黠之徒,給牠一記很奇怪的教訓。
話說「葡萄成熟時,我一定回來」…咦?怎麼想起了老歌?!唉~反正成串的葡萄在園子裡隨風搖曳,結實纍纍飽滿的樣子,不禁垂涎三尺。這回,聰明的狐狸看上了好吃的葡萄,仗著牠的能力,認定自己可以吃到。就這樣,跳啊跳,花了半晌午,仍然吃不到,筋疲力竭,才恨恨地說:「這葡萄一定是酸的。」
後來就以狐狸對這件事的態度,稱之為「酸葡萄心理」。其實,中國近代也有個相似伊索寓言裡的狐貍代表人物—「阿Q」。
別告訴我不知道阿Q是誰(拜託!魯迅的《阿Q正傳》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耶!)。「阿Q精神」也稱為「精神勝利法」,此人可是大大有名,要是不知道,「建議你到那裡的小學,重新好好再唸一遍。」(糟了,好像是單均昊上身了^^|||)
「酸葡萄心理」(「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」),就是當追求目標失敗後,藉由貶低目標的價值來達到自我安慰、減輕失落痛苦的目的。這種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衛機制,是人類面對挫折困難時自己保護的常見反應。這和阿Q備受他人屈辱後,認為是「兒子打老子」的自我安慰,並無兩樣。
逃避現實的方法有很多,酸葡萄和阿Q精神是最常見的。用來自我防衛是無妨啦!尤其是現代人環境生活壓力大,故近年來也有不少論點認為「酸葡萄心理」,可以用來舒緩壓力,換個角度去對待事物,如此就不會造成抑鬱的情緒或導致精神官能疾病。最可怕的是,用這種心理作用來攻擊他人,那就不單純了。
我不太喜歡用一大堆的術語(又不是運用典故),所以簡單一點說吧!當自衛能力(「合理化作用」)轉換成攻擊性(「外射作用」),我想,任何人都無法對這樣子的人寄予同情吧!偏偏這社會上常見這種爛例子,比方說,男女分手,不管如何,就當對方沒眼光,不懂珍惜。可是,放黑函、潑硫酸、散布謠言、發布親密照……等等下三濫手段,不但不能自我安慰,反而害人害己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尤其現值科技當道,網路虛擬世界把距離拉近,卻同時把距離加大了。怎麼說呢?曾住在國外多年的我,對於網路的貢獻最為感動的就是讓我的鄉愁減輕不少;不過,有利就有弊,我就曾見識過網路讓變相的「酸葡萄心理」發揮到極致的境界。
古今中外都有筆戰,至少都有名有姓,有頭有臉,而且比造詣、比深度、比學問,不管是否其爭也君子,至少無理謾罵是遭人不齒、鄙夷;網路也筆戰,只是隱姓埋名,盡說不實際、沒根據的東西。
如果說酸葡萄心理是有益健康,那絕對指對自己而不是欺負別人。如果對付、傷害他人才能得到安慰和滿足,我想這種人是需要去看精神科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梓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