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尚是單身的小蝸牛,已是四個外甥的阿姨,兩個姪兒的姑姑,有時外甥姪兒都在,一下子連自己也搞錯稱謂(咱們中國人的稱謂真是精彩得令人頭大)。

前天晚上,媽媽摸摸已經被剃去頭髮一天多的小內孫,說著:這孩子有「姑路」。

小蝸牛的台語能力雖然非吳下阿蒙,自詡程度不錯,但俚語或古早味的專有名詞,還是會考倒我。於是就問媽媽什麼叫「姑路」。(很有趣的是,我一聽居然就猜出中文該怎麼寫)

媽媽說,小孩的頭髮剃了後,頭部有很明顯的地帶是頭髮不怎麼生,像是一條路,叫做「姑路」。據說要吃姑姑給的米,或給姑姑當小孩之類的。

聽得小蝸牛一頭霧水的,不明白這個習俗。拜Google大神所賜,終於給小蝸牛一個非常合理的交代了。

原來「姑路」是外傷性禿頭(traumatic alopecia),好發在6個月至1歲的小孩。(但我小姪兒已經1歲多了耶)因為小嬰兒都是吃飽睡、睡飽吃,長時間和床、枕接觸,睡覺時有快速轉頭的動作,久而久之就跑出一條帶狀的「道路」在頭上,俗稱「姑路」。

老一輩的不知為何,硬把這種問題,連上了姑姑們。說是有「姑路」的小孩,要不就是姑姑特別多,要不就會得姑姑疼,要不就要姑姑送禮,這樣頭髮就能長齊了。

依各篇文章分析,大多都覺得這是先人對家庭觀的重視,借機讓不常返娘家的女兒回來相聚,一方面還揩姑姑的油,因為知道姑姑們是不會跟姪兒計較的。至於小蝸牛嘛,當然是不會計較什麼,就是教小朋友比較嚴格,不管是外甥或姪兒都挺怕我的。





參考資料:

姑路(嬰兒後腦落髮)的背後真義

【習俗】姑路

「姑路」是真的!!

傳說中的「姑路」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姑路
    全站熱搜

    梓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